1、因为作者是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傍晚,那时鸟已休息,作者没看到鸟,以为这个地方根本就没的鸟,很失望;而第二天早上从大榕树旁经过时,鸟正欢快地从“家”里面出来,作者正碰上这个场景,看到鸟儿活泼、欢快的自由飞翔,作者被深深震撼住了,因此作者才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2、片段: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
3、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只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捉它们。
(资料图)
4、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
5、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6、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
7、“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道。
8、船开了。
9、一个朋友拨着船,缓缓地流到河中间去。
10、在河边田畔的小径里有几棵荔枝树。
11、绿叶丛中垂着累累的红色果子。
12、我们的船就往那里流去。
13、一个朋友拿起桨把船拨进一条小沟。
14、在小径旁边,船停住了,我们都跳上了岸。
15、两个朋友很快地爬到树上去,从树上抛下几枝带叶的荔枝,我同陈和叶三个人站在树下接。
16、等到他们下地以后,我们大家一面吃荔枝,一面走回船上去。
17、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叶的家乡去,就是那个有山有塔的地方。
18、从陈的小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个“鸟的天堂”。
19、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
20、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
21、我们的船也在树下泊了片刻。
22、起初四周非常清静。
23、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24、朋友陈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25、我们继续拍掌。
26、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
27、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28、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29、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33年4月,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北上进行教育考察,5月底经过上海时约同巴金一起回新会。
30、当时,巴金还不满30岁,已是著名作家。
31、他南下广东,“到另一些未曾有过我的脚迹的地方去”(巴金语),并看看一班献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朋友。
32、5月31日,巴金同陈洪有一起到西江乡村师范学校,先在学校住了3天,随后就到新会县城近郊的天禄、天马、茶坑等乡村游访了3天,后在新会坐当时新宁铁路的火车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师范学校参加座谈会,9日当晚离校返穗,在那里逗留了10天。
33、巴金与小鸟天堂结缘可说是天作之合。
34、他游访新会天禄、天马、茶坑三个乡时,由于陈洪有校长校务繁忙,他嘱咐天禄人叶渠均,天马人陈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学兼同事陪巴金游三乡。
35、此时,正值南国水乡的初夏。
36、一个傍晚,在天马乡务本小学(现在近天马村委的祖祠堂“务本堂”)吃过晚饭,陈毓就邀请巴金划船绕游“雀墩”。
37、像巴金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晚并见不到鸟,让他有点失望。
38、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乡,山是“凤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旧居,此时再经过“雀墩”,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心情雀跃,停船观赏鸟飞鸟落,出入于大榕树之中,让他久久不愿离去。
39、巴金回到上海后,怀着这种心情写成了《鸟的天堂》这篇优美的散文,记述了这段愉快的旅程。
40、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文学》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号)上。
41、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名家笔下描述的这一方乐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向往。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