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湾的四合院
● 罗剑青
在我脑海中,四合院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特色,典雅幽静,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南方的建筑形式中也存在着形象和作用与北方四合院类似的院落,只是少见。没有料到的是工作的第一站我就有幸与这样的四合院结缘。
【资料图】
沿县城东去20余公里,有座名山叫嵇珈山,山下有条溪,溪水清清澈澈,温温凉凉,款款而下,曲曲折折,便到了东湖塘镇陶家湾。陶家湾一带在明代有一个淳朴的乳名唤平冈。当自幼奇慧的陶汝鼐肩挑书箱,跟随父亲陶显位从宁乡县南秀士乡陶家坪迁入平冈,宁静的平冈从此书声朗朗。据《宁乡县志·先民传》记载,1629年,28岁的陶汝鼐从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肄业。这年秋天,国子生大考。考官将最优秀的六卷进呈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慧眼识才,亲擢陶汝鼐为第一名。在国子监,陶汝鼐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街上书坊都口口相传宁乡人会读书,争先刻印他的试牍,在京城交通要道唱卖,公卿贵人都希望结识这位会读书的宁乡人。1633年,32岁的陶汝鼐中举人,后来授翰林院检讨。京师称陶汝鼐诗、文、书法为“楚陶三绝”。平冈从此星光闪耀。
1989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分配到宁乡县第一职业中学(即后来的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就建在陶家湾。学校背后五座大山相连,就像五匹骏马连骑,又叫五马奔槽,实乃一处风水宝地。从校门进来,迎面就是一个两横两纵很长很大的四合院,还带着连廊。墙身、砖墩清砖砌就,刷暗红铁红,地面满铺红砖,屋顶呈人字形,盖小青瓦,肃穆而庄严。四合院一边是学生的教室,教室里冬暖夏凉,院内院外树木扶疏,沟渠井然。春天里百花盛开,夏天里蔬菜与果树并茂,秋天瓜果飘香,冬天虽然寒风萧瑟,等到下雪了,俱是欣喜异常,一下课师生便撒开了心情在雪地活动。
四合院里,教室对面就是教师宿舍。课余师生聊天方便得很,到了第四节课,教师厨房饭菜诱人的香味随风飘荡。那时的学校没有搞封闭式管理,晚餐后老师们走出四合院,相约去校外散步。校门前面是一大片良田,这是学校的劳动基地。每每走在田间小道,常见到学生也在溜达,三五成群,欢声笑语。他(她)们见到老师,就像见到家人一般,亲热地跟老师打招呼,有的同学甚至还扮个鬼脸。当然周日如果天气好,只要不回家,老师们就兴致勃勃地去学校后面爬爬山,并且常邀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其乐融融。
四合院前面有个奈李园,3月奈李花开,枝条舒展,满园粉白,待到7、8月份,奈李熟了,果大形美,果皮黄绿色,核小肉厚,似有杏之清香,兼有桃之风味,好吃得很。现在想起这么多年来,似乎再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奈李了。
奈李园里有口小池塘,绿树环绕,清幽一隅。我和同事闲时常去钓鱼,每次都钓上来好多小鲫鱼,于是几个人美美地聚一回餐,味道鲜极了。
我一直记得四合院旁边合抱不过的大樟树和那棵参天的银杏树,古老而不知年岁的大树年年容光焕发,枝繁叶茂,抬头仰望,阳光透过树叶晶莹闪亮。
那时学校创办不久,条件比较艰苦,加上当时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招生很困难,但一职人吃得苦,经得熬。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真正做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学校领导带头,师生携手改变办学条件,取沟担土,种菜育果,到校外基地插秧扮禾……师生都习惯了大半天的劳动,经受了磨炼,也学会了担当。在这个简朴的四合院,我入了党,成了家,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
五年后,我离开了陶家湾独有的四合院(2010年学校整体搬迁至金洲新区),而今回眸,感慨不已。陶家湾的四合院啊,尽管岁月匆匆,却留下了一段温馨的记忆。今天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熟悉的生活已渐渐淡出视野,但陶家湾四合院那些朴实无华的日子、那段单纯而又温暖的生活珍藏在心底,常常在不经意间绽吐芬芳。
作者简介
作者系高级教师,湖南省作协教师作家分会会员,长沙市作协会员,宁乡市作协理事。出版文友合集《分头去爱》。
往期回顾
◀
◀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