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多例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的风险较高。
全国多地出现猴痘病例,猴痘并非新病毒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本月24日,青海省西宁市确诊1例省外输入猴痘病例。
(相关资料图)
中国疾控中心截图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接触方式包括性接触、抚摸、拥抱和亲吻等。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目前一般人群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小,但需了解猴痘基本知识,做好健康防护。
潜伏期最长达三周,出现这些症状及时就医
猴痘会产生一种皮疹,开始是扁平的红斑,然后凸起并充满脓液。感染者还会出现发烧和身体疼痛。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包括发热、咳嗽、流鼻涕等。随后出现红疹和疱疹,病患体表出现水疱,伴有疼痛感,随后干燥结痂。与天花相似,猴痘的疱疹也呈现出圆形、凹陷的特点。
猴痘的潜伏期通常是6-13天,最长可达21天。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随后在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皮疹,并逐渐发展为脓疱,持续一周左右时间,之后结痂,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大多数猴痘患者在得到适当治疗后可以康复。然而,对于个别高危人群,如免疫系统功能较弱者、孕妇和老年人,猴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猴痘不同于天花(人痘),猴痘的传播较为有限且通常不会在人类群体中广泛传播。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感染猴痘病毒后会获得持久免疫力,通常不会发生二次感染。
传播系数和死亡率低,防控重在及时发现与隔离治疗
7月26日,国家疾控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最新《猴痘防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与此前执行的《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相比,此次方案对确诊病例的管理进行了调整,病情较轻的感染者经评估后可以选择居家隔离治疗。猴痘密切接触者包括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职业暴露或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经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
对密切接触者主要实施以下措施:
一是实施21天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21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需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
二是定期随访。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在第7、14、21天电话或上门主动询问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情况,提供咨询指导建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查处置。
三是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7.3℃)、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或与随访联系人取得联系,接受猴痘病毒核酸检测。
图源:央视新闻
天花疫苗能否应对猴痘感染,如何做好防范?
BBC称,天花疫苗被证明在预防猴痘方面有85%的有效性,并且有时仍在使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传染病学家雷娜·麦金太尔还表示,研究表明,由于大规模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已经有40年至50年,天花疫苗免疫保护能力的下降,可能是导致猴痘疫情加剧的原因。她建议有关部门识别出猴痘患者相关的接触者,并为其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
如何预防猴痘病毒感染?
1、预防猴痘病毒感染的关键在于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2、避免与猴痘症状者密切接触:如果有人出现猴痘样症状,如发热、皮疹等,应尽量保持距离,避免密切接触。
3、戴口罩: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在猴痘疫情流行的地区,应佩戴口罩,以降低飞沫传播的风险。
4、避免性接触:猴痘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应避免与猴痘感染者发生性接触。
5、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猴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猴子、猕猴等动物身上,应避免与这些动物直接接触,尤其是生猴子和其他潜在感染源。
6、加强个人卫生:经常洗手,特别是接触过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接触过感染者后,应立即洗手。
7、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都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防止病毒的侵入。
8、接种疫苗:目前已有针对猴痘病毒的疫苗上市(JANNEOS疫苗),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病毒效果约为85%,研究表明,在接触猴痘病毒后接种天花疫苗仍旧有效。
(海报新闻编辑 李云霞 综合新华社、光明网、红星新闻、@人民日报等)
标签: